北京校区举办未来科学论坛 预热校庆二十五周年
8月18日,第47期“理解未来”科学讲座在中欧国际工商学院北京校区举行,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研究员、干细胞与生殖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李伟博士和首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当代艺术家武明中老师,分别从“科学”和“艺术”的角度为大家带来了“返老还童的想象与现实—干细胞和再生医学的未来”为主题的科学讲座。未来论坛青年理事、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研究员、干细胞与生殖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王皓毅作为主持人为本期讲座开场致辞。
“理解未来”是由“未来论坛”发起的对公众开放的公益科普讲座,2015年以来已经组织了40余场线下讲座,120余位科学家及诸多跨领域的专家参与其中。此次活动也是该讲座首次走进商学院。“科学”是中欧国际工商学院北京校区25周年校庆活动的核心命题之一,这与“理解未来”科学讲座的理念不谋而合。
王皓毅担任主持人
生命大致可分为三种生命形态
武明中老师
艺术家武明中的演讲题目为“感知生命”,在他眼中,生命大致可分为三种形态,第一种是生物性的生命;第二种是精神性的生命,包括文学、哲学、艺术等形式;第三种是社会性的生命,包括财富、地位等方面。
作为艺术家,武明中老师认为艺术是解读、延展生命的良方。美国的“911事件”让他体会到生命的脆弱和易碎,武老师认为这种脆弱可以通过艺术的方式表达出来,“玻璃有硬度,但易碎,人也有硬度,同样也易碎”。在武老师的艺术作品中,玻璃几乎成为一个永恒不变的形象。
作为一名曾经的淋巴瘤患者,对病痛的感受更让他觉得艺术可以化解我们生命中的痛,从而让人产生对生命的美好期盼。他通过分享自己近十几年创作的作品,传达出艺术家对自由价值的追求。
干细胞的治疗很可能成为医学颠覆性的事件
李伟博士
近年来,干细胞逐渐成为公众在健康领域关注的热点,人们期望通过干细胞来治疗疾病,甚至抵抗衰老、永葆青春。科学家李伟博士围绕“干细胞的科学、技术与医学应用”的主题展开演讲,他表示干细胞的研究和发展对我们的健康将会产生颠覆性的影响,但是它需要一个过程,预期五到十年后将会有经过NMPA(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National Medical Products Administration)批准的干细胞药品上市销售。
李伟博士从细胞学说的理论着手,完整地阐明了“干细胞是什么”的问题。他进一步解释,干细胞的应用可以分为模型、工具和药物三方面。在实际应用过程中,从体外培养,到依托动物实验的临床前研究,再到临床应用,其实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而在干细胞研究的发展过程中,科学布局、产业规划、管理宣传等方面的能力仍然亟待加强。
李伟博士认为,再生医学有望引发新一轮医学革命。他还分享了中科院动物研究所干细胞研究团队的实际应用案例。目前,该团队在长达12年的基础研究和临床前研究的基础上,完成了数例帕金森氏病患者的干细胞治疗临床研究,随访后证明,现阶段的研究非常安全。这样阶段性的进展,对再生医学的稳步向前发展是极大的鼓舞。
跨界对话
在跨界对话环节,李伟、武明中、王皓毅老师进行了多领域的跨界交流,让现场火花四射。李伟博士表示,在艺术领域,他最喜欢的是陶渊明和李白两位诗人,他们对自由的追求和向往,可以把自己带到另外一个世界。而武明中老师表示,艺术家对科学也非常关注,艺术的表达也需要新的科学技术。
现场提问环节,观众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提出疑问,譬如接受干细胞的治疗应该注意哪些问题?干细胞的异体注射会不会产生排异反应?干细胞在骨科方面有哪些研究和应用的可能?甚至有观众直接在现场做起了“医学咨询”,表示自己正有做再生医学治疗的打算。李伟和王皓毅发表了自己专业的见解,并提醒观众小心医学陷阱。
活动最后,未来论坛向发言嘉宾颁发了表彰证书,以感谢他们对中国科学教育事业作出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