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PTV创始人姚欣:创业已经变成了我的一种生活方式|创业基因
【以上是中欧众创平台特邀中欧创业营三期学员姚欣在中欧国际工商学院(上海校区)的"创业基因"专题采访视频,视频全长4分钟,建议在wifi环境下观看】
就好像成功创业故事的标配一样,辍学创业总是因为其反叛的内核赢得大家的瞩目。而坐在我们面前的姚欣(PPTV网络电视创始人、中欧创业营三期学员)却是一位随和谦卑的创业者,笑起来一对酒窝让你会忘却采访的拘束。
12年前,仅仅是因为想解决在宿舍看体育赛事的小小心愿,姚欣就这么创立了一个影响了一代人内容消费习惯的PPTV。12年间,姚欣带领PPTV披荆斩棘,这一路,姚欣坦言自己付出了昂贵的代价,但也收获了更多。在中欧的校园里,这个曾经求学过的地方,姚欣与我们分享了他关于创业、关于自我、关于未来的思考,一切都回到最本真的状态。
十几年来,创业环境发生了哪些改变?"资金的充足供给让竞争更激烈"
姚欣毫不避讳地分享,自己当年出去谈融资的时候,被上的第一课就是"VC不是维他命C",包括投资计划书、股权融资,都需要从零学起。姚欣认为,尽管现在的创业环境改变了,特别是资金环境的改变,让我们觉得创业好像更方便了,但就创业本身来讲,并没什么变化,因为都是要从寻找一个痛点开始,以一款好的产品和服务来切入,进而撬动整个市场的增长,借此来带动自身的发展。所以创业都是"从0到1"的过程。
这个"从0到1"的难度在不断增加。首先,因为目前很多领域已是红海一片,创业者必须去挖掘,去找新的趋势和机会,去找更细分的市场,这对创业者来讲,挑战越来越大。另外,因为资金的充足供给让创业的分母变大,可分子却没有变化,这就让整个创业的竞争越来越激烈。跟十年前相比,真正优秀的创业企业,反而面临着更大的挑战。
PPTV几次重大转型的背后?"宁愿选择去找死,也不会在这里等死"
2004年初创PPTV的姚欣,还是个大学生,那时候外部的资金市场还没有像现在这么红火,姚欣当时能够利用的只有技术,他意识到,只有自己在技术上做到比别人强10倍甚至强百倍,才能有可能获得投资,然后才可能去撬动一个市场,于是他瞄准了这一点拼命进攻,开始了PPTV的创业之路。
2008年,视频行业已经有了五六十家拿了风投的企业,基金在这个行业里投入了五六个亿美金,这时,姚欣意识到,不能再仅仅定位于一家技术领先的公司,必须向另一个象限转移,开始作网络媒体。后来,姚欣又发现仅仅是一个网络媒体还不够,因为上游网络媒体的主要成本是版权,如果仅仅购买版权,就永远没有话语权,之所以不盈利,就是因为对于供应商来说永远没有话语权,于是,姚欣决定再把PPTV改造成一家新文化媒体公司,进行大量的内容的投资制作拍摄,这已经远远跳脱了原来的技术创业的范畴。所以,姚欣认为,创业者随时会面对一个终极问题的拷问,而最后的答案一定是:宁愿选择去找死,也不会在这里等死。
姚欣回顾自己起起伏伏的创业经历,认为最值得分享的一句话是,"天助自助者"。真正优秀的创始人都是一定经历了更多的苦难,不断地自我积累,自我提升,到一定程度之后,才可能去承载和迎接一个更大的挑战。老天助的都是那些自助的人,风口再大,如果是猪,最终还要落地,关键在于你是不是有一种腾空的能力。所以姚欣坚持认为,抛开那些一时被热炒的标签,更多的去拷问一下自己,在商业的理解上,在为人处世上,是不是还有哪些做的不足道的地方。把挑战和困难视作对自己的磨砺和锻炼学习的机会,这可能年轻创业者需要具备的一个心态。
视频产业同质化的出路在哪里?"继续整合,通吃产业链或者垂直产业链"
在过去的半年时间里,姚欣闭关在硅谷,现在,他关注的是新的技术创新如何去改变今天的生活方式,以及文化传播方式。姚欣认为,以前,互联网的主题是人,一切以人为核心,人人互联、人物互联、人与信息互联,现在乃至未来,互联网的主题是物,物物互联可能说是会成为一个新的主题,成为新的商业模式。这种新技术、新模式,会诞生一些全新的机会,用这样新的方案再去看今天一些已有的行业,包括传媒行业、教育行业、医疗相关行业,都会经历到一些改变,再一次的重构。
所以在姚欣看来,视频网站今天陷入了同质化竞争,不能单纯看视频本身,如果把视频作为一个大产业来看,视频网站只是一个播出平台。播出平台的整合已经比较明确了,但这个行业的上游也就是内容生产还是非常碎片化。影视、文化类公司数量很大,每家所占的市场分额都很小,这些碎片化的内容生成机构要进行大规模的整合,甚至出现下游收购上游的情况,例如阿里文化也开始投资影视剧,每家视频网站都有基金用于制作影视剧,而像湖南卫视这样的电视内容制作延伸到互联网,甚至有自己的芒果TV,这样的格局像极了30年前的美国传媒生态,当时的北美有非常多的影视制作工作室,也有很多有线电视网,但经过几十年的整合之后,形成了今天的五大传播集团。
今天文化媒体的开放是伴随着互联网开始的,在此之前的媒体几乎都是国有,市场化才刚刚开始。三五年内的大趋势是继续整合,出现通吃产业链或者垂直产业链的传播集团。这是产业结构的必然趋势。与此同时,文化内容也有其发展趋势,永远是与时俱进的,今天的信息量是爆炸式的。人的内容消费习惯反应越来越快,内容更加碎片化、纪实化、分众化,真人秀是纪实化,移动直播是碎片化,甚至电视也在被改变。火的内容都是网络小说改编的,现有小说粉丝群再把粉丝变现,不是为内容消费,而是为情怀消费。广而告之的时代一去不复返,未来将进入更加个性化和纪实性的制作方式。
下一个感兴趣的创业方向?"将来会涌现更多的由新技术驱动的机会"
姚欣下一个感兴趣的方向,会是一些有科技含量的、有创新、有特色的事情。首先是看趋势,从模式创新到技术创新,他认为将来会涌现更多的由新技术驱动的机会。而他所在的互联网行业也有类似之处,IT产业还孕育着一次巨大的变革机会,我们还在喊互联网+,但是在美国,互联网+已经不流行了,他们在做什么?大家越来越重视的是数据,可能数据会成为下一个金矿。
在商业层面上,在姚欣的经验里,是要找到自增长模型,在中欧创业营的课上,精益创业里面讲的product/market fit(产品市场匹配),姚欣将此总结为自增长,即,如果一个产品是好产品,能满足市场需求,能解决明确的刚需,对于被解决者是一个很好的机遇。姚欣在早期就用这个方式判断是进入一个领域还是退出一个领域,甚至做了一些内部创新。姚欣做过一些产品,用户量已经达到1000多万了,甚至有投资人要投,最终还是被他砍掉了,究其原因就是他认为这款产品没有找到自增长,靠的只是用户的好奇、或者靠得品牌吸引。
现在,姚欣还在做一些天使投资,他将投资看成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式,比如,通过投资来看到各个行业能否通过技术创新来带来行业的改变。就像12年前,他没有传媒经验,但他擅长的是将技术和商业结合。所以,现在,姚欣就想看看,下一代的技术怎么跟商业困境相结合,并找这样的结合。
什么样是一位优秀的创业者?"产品家的直觉和企业家的视野结合起来"
在创业的这几年,姚欣一直有一个思考:什么样是一位优秀的创业者?姚欣目前给出的答案是,创业者一方面要有做产品者的直觉,另一方面也要有投资者的视野;既要抬头看天,也要低头认路。具体一点说,每一个创业者都应该在做好产品的同时,还要洞察整个行业的发展趋势。创业者,一方面要抬头看天,可能还要低头看路。
其实每个创业者都要经过很多的磨难才能启动自己的创业,姚欣也这样了这样一个过程。在跟中欧众创平台总结分享自己过去的融资经验时,姚欣说,创业者给自己贴标签,可能更有助于投资者甚至公众来了解你,但是这标签是不是你真正所想,你做的这一切是不是真正围绕这些来做,这需要创业者自己来拷问内心。姚欣就是在这样一个不断拷问的过程中,发现自己每次去做一个价值选择的时候,最后能坚持到底,能够渡过难关;相反,选择为自己贴标签,迎合市场的选择,却会让今天的成就和挥霍回到原点。姚欣在他创业过程中也经历过两次低谷,他认为这都是对他之前做出这种选择的最大惩罚,所以他才一直提醒自己不要一味地看外界给我的估值,而是要去做价值投资者,时时刻刻提醒自己要去做公司的核心价值的增长,把自己的价值坚持下去。
创业坚持到现在的原动力是什么?"骨子里的使命感是走得更长久的原因"
姚欣创业12年,有时候也有一个感慨——创业者可能有时候就是一帮特别"作"的人。大部分创业者,几乎都是明明知道自己挑了一条特别不容易的道路,但还是非要走。姚欣曾参加过中欧创业营的戈壁穿越行,那时候,姚欣问自己,"我为什么要来晒这个太阳","为什么不能在这个时间里舒舒服服地在家里呆着","为什么要这么折磨自己"……后来他想,这个荆棘之路其实也像创业之路一样,创业者其实在创业的时候,会付出很多努力,面对很多挑战,这都会对让自己动摇。这个时候,就有两个选择,要么放弃,要么坚持。而这个坚持并不是因为想到有朝一日去上市,或者能套现,而是很有可能牺牲了我的一切,甚至是以前的友情和亲情,到最后什么都没有,这种牺牲是否值得?是没有办法评估的,那如何做选择呢?靠什么来坚持呢?这可能就是一种所谓的生活方式。
创业者可能都是选择了一种创业的生活方式,他们的骨子里,就有那样一种使命感,这才是能让它们走得更长久的原因。其他的驱动力不足以那么长,那么久。创业是种生活方式,如果只是为了做出产品或者财务自由,是很容易放弃的。姚欣说自己已经决定了这辈子以创业这种生活方式来改变世界,有了这样的想法,就不存在怎样做到家庭、工作、个人成长平衡的问题,这种驱动力会让你觉得,何时启动不重要,何时结束也不重要。
创业者会"作"的同时,也要会反思自己,要懂得"沉"下来的意义。姚欣是大学开始创业,但是现在他却坦言,如果今天再有机会重新选择,他可能不会选择立刻创业,反而会加入一家欣仰的创业公司,先去经历一些挑战,之后再稳健前行。
创业者是孤独的,很多时候,都需要独自消化自己的每天蹦出来的不计其数的想法,也需要独自承担和面对很多超出认知的困难,所以享受孤独,是创业者的必备技能之一。但是,创业者也要学会走出自己的世界,尤其是与一些优秀且与你有点类似又有点不同的人交流,这会让你的世界更加开阔,让创业之路越走越宽,越走越远。正如他加入中欧创业营,跟一群同样孤独的创始人、CEO们聚集在一起,进行更多的开放式的交流和思维的碰撞,从彼此的故事上寻找启发,那时候,你才知道自己并不孤单。就像在戈壁上,一个人可能能走得很远,但所有人在一起才能走得很久。